身上有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969989.html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许牧觉得,低代码的普及,大大降低了这场竞争的门槛。它不仅为缺乏数字化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从0到1的入口,立竿见影地降本增效,更能动员所有业务领域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无论财务、人事、行政还是一线车间工人,参与数字化的开发与应用,推动企业的转型,催生新的生态。
如果说数字化是一场产业革命,低代码便是让更多人、更多企业参与其中的桥梁。桥梁的另一边,是更易得、更高效、更多元,也更开放的数字未来。
文|吴轶凡
山东龙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龙翔”)的厂区里,宽阔平整的水泥路被太阳晒得白花花一片。许牧回忆起两年前,自己第一次来这里时,亩的厂区里,几乎所有的空地都堆满了各种尺寸和型号的外墙保温板材——大约有4万多平方米,价值多万元。
山东龙翔厂区外的外墙保温板材
它们大都来自订单的冗余部分,因为无法精细化管理,每个批次的产量都会超出所需,经年累月便堆满了厂区。许牧说,这些库存都是根据每个不同的订单定制的,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买家,有时甚至只能当成废品卖。
如今,它们中的一半已经消失不见了。依靠全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许牧得以全面盘点这些库存的来龙去脉,明确库存对应的责任人。“哪些库存属于哪个订单,属于哪个业务经理,责任到人,库存就清得更快。”与此同时,新的数字化生产系统,也能精确管理每一个订单、每一次生产,尽可能地减少了这种浪费。
“这里面都是效益。”做了二十多年财务的许牧说。
过去的两年间,这个年过不惑的退伍军人,以一己之力搭建起了山东龙翔以及它背后的山东龙海集团(下称“山东龙海”)的数字化管理系统。他并未系统学过编程,只是靠钉钉上“拖拉拽”的低代码工具,“搭积木”似的完成了这件工作。而企业每年在低代码工具上的开销,不过几千元。
这场“数字平权”,许牧等了二十年。
从年代到年代,他从一个普通战士变成了一个资深财务,手头的工具从纸笔计算器变成了财务软件又变成了现在的低代码工具,从笨重的大脑袋台式电脑和.5英寸软盘,变成了手机和无处不在的无线互联网。
数字化飞速地渗入每一个大大小小的企业,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产业和经济。时代的浪潮之下,无数企业消失了,也有无数企业正在起飞。这是一道必答题,既论成败,也关生死。
许牧觉得,低代码的普及,大大降低了这场竞争的门槛。它不仅为缺乏数字化能力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从0到1的入口,立竿见影地降本增效,更能动员所有业务领域的生产者和管理者,无论财务、人事、行政还是一线车间工人,参与数字化的开发与应用,推动企业的转型,催生新的生态。
在钉钉上,已经有超过万个低代码应用。在这股火热的风潮背后,是全中国万中小企业的困局与破局,也是中国制造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当下与未来。
1“草根”开发者的诞生
年底,高中毕业的许牧参了军。部队在新疆,很苦。但他咬着牙考上了军校,开始学习财务管理。
那是属于“86”和“”电脑的年代,许牧正赶上部队推行财务电算化。“我们有一套自己的财务软件系统,比如生活费、保险、住房等等,全都可以用它来管理。”以现在的标准看,这是一套非常简单的软件,甚至称不上真正的“数字化”,但许牧如获至宝地钻研起来。作为一线工作者,他能感到数字化的魔力,也能体会到数字化的不足。
回到连队,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他负责的记账工作基本都是线下纸质操作,一个账单,在出纳、总账会计、预算岗分别记录,重复劳动很多。许牧举例说,收棉花时,通常都是两名军官,一个称重,一个记录,晚上回到营房,再一笔一笔地核对、计算、誊写,最后上报。“很慢,也很累。”
许牧设想过很多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方法,却因为不会编程,无法落地。
年,他带着些许遗憾离开了部队,以8岁的年纪自主择业,只身“北漂”,成了一家种樱桃的农业公司的财务经理。他发现公司用来做日常考勤的软件钉钉上有一款叫做“氚云”的平台,在里面,通过对程序模块的“拖拉拽”,就能搭建起线上的财务管理流程甚至整个进销存管理系统,搭配移动设备上的“钉钉”,就能很好地在田间地头完成樱桃采摘、称重、入库、销售等数据采集录入。往年混乱的采摘季,瞬间变得简单明了。
这是他第一次接触“低代码”。作为只用过办公和财务软件的半个“小白”,许牧只用了几周时间,就完成了搭建,全程不需要写代码。“仿佛一下子发现了新天地,很多以前工作中积累的想法,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
许牧在业务上的数字化灵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在山东日照,土生土长的山东龙海集团,是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山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年,许牧带着他日渐丰富的“低代码”开发经验,加入了山东龙海,干的还是老本行——财务经理,负责生产板块的管理工作。
山东龙海集团财务经理许牧
他清楚地记得进办公室的第一幕——领导需要一个财务数据,屋子里的4个同事瞬间忙碌起来,一个打开电脑上的财务软件寻找数据,一个打开Excel表格逐行核对,另两位打开文件柜,在厚厚的纸堆里埋头翻起来。许牧回忆说,4个人整整弄了小时,数据终于出来了,却没有人敢往上报,因为匆忙之间,没人能确定这个数字的准确性。“以前甚至发生过领导拿着错误的数据去催应收款,碰了一鼻子灰的事情。”
许牧发现,公司当时仍然主要使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545.html